首頁 > 綜合 > 正文

自認不輸李斯的趙宧光,用草書之意、率性之心書寫篆書,自創(chuàng)草篆

2023-01-26 12:36:39來源:寓書喻畫  

導語:草篆是趙宧光用草書之意、率性之心書寫篆書而產生的極具其個性特征的新書風,趙宧光把它歸為篆書中飛白的一種,是一種雜糅書體的創(chuàng)作。

趙宧光將自己創(chuàng)作的篆書稱作“草篆”,他在書論《寒山帚談》中明確提出“草篆”一詞:

“篆書之名尤為渾亂……一曰飛白,篆貌錄骨,雜用古今之法,勉作草篆,為器作使,自我作之,不得不然也。余喜作草篆以續(xù)飛白之脈,其任率自好?!?/p>


【資料圖】

他還給“草篆”一詞加以解釋:

“余不能真草,而能古篆,即方丈一筆,自顧得意,至若以飛白作篆體,即上古不可得,后代不可知。自秦斯而下,居然不肯讓人,試為拈按,知余言之不妄?!?/p>

趙宧光一方面認為“草篆”書體屬于篆書中的“飛白”一類。簡單地說,“飛白”就是篆書向隸書的演變過程中,出現的一類篆隸特征兼有、篆隸筆法雜用的書體。而趙宧光也清楚地認識到“草篆”也是一種雜用體,是“飛白”的一種。

另一方面,他明確說明“草篆”是他“任率自好”率性而為的創(chuàng)作,是篆書一種草意、寫意的做法。為此他頗為得意,認為這種作書方法“上古不可得,后代不可知”“自秦斯而下,居然不肯讓人”,是其獨創(chuàng)性書風。

跋張即之《金剛經》

用筆鋒芒直露

傳統小篆用筆大都逆鋒起筆,中鋒行筆,收筆回鋒。筆畫多以曲線為主,少直線且圓起圓收。其線條也大致粗細均勻。趙宧光一改傳統小篆筆法,呈現出鋒芒直露之態(tài)。

以《跋張即之金剛經》為例,其篆書起筆多見尖鋒與搭鋒入紙,完全視筆勢的走向而靈活運用,不在筆筆逆鋒。如首行的“之”、第二行的“都”以及落款的“山”等字,尖鋒順勢入紙極為明顯。

在筆畫結束時,也并非筆筆收筆,時有順勢出鋒的情況,如第二行“都”字的左半邊“者”和落款“趙”字的左半邊。其筆畫也一改前人以曲線為主的圓轉,多見直線、方折與棱角。尤其是轉折處時用方筆,如第二行的“踐”,落款中的“寒”等字,方筆的加入使其作品剛勁有力。

最為明顯的是趙宧光的縱畫多由粗到細,呈尖垂筆,似懸針狀,多不注重收筆,時見出鋒,如落款中的“趙宧光”三字。明代朱謀重《書史會要續(xù)編》載:“(趙宧光)自書創(chuàng)作草篆,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。”朱謀至認為趙宧光的篆書是臨習天璽碑受到啟發(fā)而創(chuàng)作出的,這種說法多被后人沿用。

在行筆過程中,趙宧光也不和前人注重線條均勻和粗細一致的作篆方式相同。他似乎有意加強節(jié)奏的變化,因此在篆書書寫的速度上時緩時急,用筆上也輕重變化,與之相對應的便呈現線條的粗細變化。但由于有時行筆速度較快,線條的粗細變化略顯突兀,如第二行首字“新”的右半邊,和落款中的“寒”。

趙宧光開創(chuàng)性地將草書書寫筆意融入其篆書的創(chuàng)作中,在筆勢和草情的帶動下,其連筆現象明顯,這幅作品中的每個字都能見到此順勢連筆。正是因為用筆上如此多的變化,使其用筆一脫藏頭護尾、含蓄蘊藉之態(tài),變成鋒芒直露之勢,其作品也更顯剛勁挺健、率性靈動。

鳥吟檐間樹,花落窗下書

體態(tài)不拘一格

趙宧光篆書用筆上的率意出現了鋒芒直露之態(tài),同樣其結體上的率性也顯現出了錯落有致、不拘一格的體態(tài)。

傳統小篆的結構是均勻而對稱的,這種注重平衡、講求工整的篆書結體特征為書寫出精美、嚴謹的篆書風格奠定了結構基礎。

以李斯《瑯琊臺刻石》為例,其結構多呈左右對稱之勢,結體縱長,字的主體部分筆畫集中在占全字長三分之二的上部,下部則是可以伸縮的垂腳。此結構字之上部比較緊,下部則疏朗舒展,顯示出一種嚴謹整齊而又疏放流暢的效果。這是在對稱均勻的結體要求下所做出的適當調整,它避免了傳統小篆的呆板。

趙宧光的篆書完全不受傳統小篆結體的束縛,他打破了篆書的平衡美,究其原因可能與其長期書寫方丈大字有關。他不僅平時多作大字篆書,而且還多為他人題寫匾額。作大字甚至是匾額如果不注重結體的變化就會呆板而無生氣,因此趙宧光必定長期致力于篆書結體的研究??v觀其篆書作品多見錯落險峻的結構,以一種不拘一格的面目展現給世人。

以“鳥吟檐間樹,花落窗下書”篆書詩軸為例。趙宧光似乎有意打破結體的對稱和整齊,追求一種不平衡、錯落有致的變化效果。他不再使用前人全封閉的用筆和結構體系,多見筆畫的有意斷開。如首字“鳥”字上半部,兩橫畫并沒有把“目”字分成均等的三塊也不筆畫相連,使其斷開透氣。如首行的“間”字也有這種情況。第二行的“落”、“窗”和“書”字明顯不取左右對稱式,“窗”字的內部、“落”字的草頭和“書”字的下半部中都有著細微的結構變化,讓人感覺其拙中藏巧,質樸自然,可見其對篆書結構的用心良苦。

趙宧光為了使形式單一的章法活躍起來,他強調字形的變化,力求使字之結構有張有弛,有疏有密,使通篇正而不拘板,莊而不死氣,使作品生動意趣、神情洋溢、氣象外耀。

氣息率性寫意,氣勢挺健奇崛

趙宧光的篆書在用筆、結體、用墨上較前人都有重大突破,其篆書作品必然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。這種篆書風格之創(chuàng)新深受其“學古出新”書學觀的影響。

趙宧光始終以“學古出新”為審美理想,在其書學觀念和書法實踐中都加以體現,并最終始自成家。他強調書法要既能合乎古法,即“擬古”,又能自有創(chuàng)新,寫出逸調韻致,即““自好”。在此他引入文學中“格調”之概念來說明學古與創(chuàng)新:學古有法即有“格”,創(chuàng)意變化既有“調”。

他主張“格”與“調”的統一就是要法與意、形與神,手與心,筆墨技巧與藝術個性、傳統與創(chuàng)新的完美結合。正是在“學古創(chuàng)新”書學觀的影響下,在大量摹古的基礎上,趙宧光跳出古人篆書的面貌,呈現出一種率性寫意的氣息與挺健奇崛的氣勢相結合的新面目。

他有意識地將草書的筆意運用到篆書的書寫中,這最先體現在書寫速度變化上。因為極富變化性的書寫節(jié)奏,使其運筆或急或緩,他的篆書自然而然呈現出一種率性寫意、流動靈活的神態(tài)。完全走出了清人劉熙載所歸的“詳而靜”一類精美工整的篆書。

趙宧光一改前人作篆的莊重嚴肅之心態(tài),純以筆墨游戲心理對待之,更以率性恣肆、逸筆草草之氣息取而代之。同時因其長期致力于篆書的研究,所以其筆力道勁,即使迅然行筆,也不會散失篆字原形,用筆更無輕滑軟弱之態(tài)。帶著草書的意趣和趙宦光自身率性自然的個性、以及其道勁痛快的筆力,造就了他作品率性寫意的氣息與挺健奇崛氣勢的和諧統一。

結語:

趙宧光篆書中所體現出來的對篆書創(chuàng)作的新闡釋以及其打破字體之界限的作書方法都是史無前例的創(chuàng)新之舉。雖然這種篆書新風格的形成并非為趙宧光一人之力,但是他在前人孕育的基礎上以自己的努力和靈性將其創(chuàng)造而生,應該說它不僅是趙宧光的發(fā)明,更是時代之力的推動。雖然后世對之褒貶不一,褒則謂其創(chuàng)新之功,貶則謂其不守古法,落入野狐一路。

總之,趙宧光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遙遠,但他篆書之審美,已開清代寫意篆書之先河。他的“草篆”是上接先秦篆書之精神、下啟后世篆書創(chuàng)作新途徑的一種風格探索。

——END

標簽: 自認不輸李斯的趙宧光 用草書之意、率性之心書寫篆書

相關閱讀

精彩推薦

相關詞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