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要聞 > 正文

新征程·奮斗者|全國人大代表汪萬福:擇一事終一生 是我的榮幸

2023-03-10 16:47:32來源:?新華網客戶端  

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眼中,莫高窟風沙防治的歷史,就是莫高窟守護者幾代人如胡楊般扎根沙海的真實寫照?!皥允卮竽?、甘于奉獻、勇于擔當、開拓進取”十六個字的莫高精神,將與莫高窟所承載的人類文明相伴相生。


【資料圖】

全國人大代表,敦煌研究院黨委委員,保護研究部副部長汪萬福做客新華網兩會特別訪談《新征程·奮斗者》,為我們講述風沙中的文物保護故事。

以下是本次訪談精彩問答:

新華網:在敦煌保護文物,是種什么體驗?

汪萬福:文物保護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,在過程中能找到很多樂趣。敦煌莫高窟風沙防治的歷史,是幾代莫高窟人堅守大漠的真實寫照,也是一場持續(xù)了近一個世紀的莫高窟人與風沙抗爭的“馬拉松”賽。

新華網:您在敦煌研究院進行文物保護的這31年,見證了莫高窟的哪些發(fā)展歷程?

汪萬福:敦煌研究院從艱難起步到曲折探索,再到蓬勃發(fā)展,80年來經歷了看守時期、搶救性保護時期、科學保護時期,現(xiàn)在進入了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并重的新階段。二十世紀四十年代,莫高窟下層洞窟全部是積沙,常書鴻先生等第一代莫高窟文物保護人日常的工作就是清理積沙。時至今日,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集工程學、生物學、化學等多層次的綜合防護體系。文物保護也已經不再僅僅是文物管理部門的事情,而是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參與,文物保護利用已經成為展現(xiàn)中華文化魅力、傳承中華優(yōu)秀文化、增強中華民族自信的重要工作。

新華網:干旱、多風沙的環(huán)境給莫高窟的文物保護帶來了哪些難點,如何解決這些難題?

汪萬福:干旱少雨是莫高窟能夠保存至今日得天獨厚的環(huán)境條件,但這樣的環(huán)境也給莫高窟的保護帶來諸多問題。風沙一直是威脅洞窟安全保存的主要環(huán)境因素之一。在我國境內受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中,敦煌莫高窟是受風沙災害較為嚴重的一處。但是現(xiàn)在我們通過建立比較完善的監(jiān)測預警體系,防護效果明顯的綜合防護體系,積沙量減少了85%以上。同時,我們還加強壁畫彩塑的日常保養(yǎng)維護,防止一些小病、小問題發(fā)展成為大問題,就像人一樣,身體有不適要及時去醫(yī)院檢查治療,這樣才能延年益壽,我們的文物也就能夠留存的更久一點,保持其真實性和完整性。

新華網:作為新時代奮斗者的代表,用幾個詞或幾句話表述您理解的奮斗者應該有著怎樣的品格?

汪萬福:我覺得還是用莫高精神概況更為恰當,那就是:堅守大漠,甘于奉獻,勇于擔當,開拓進取。這是幾代人凝聚的對敦煌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強大動力,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(xiàn)一個文化遺產保護者對事業(yè)的執(zhí)著追求。

新華網:作為全國人大代表,您的關注點是什么?

汪萬福:作為全國人大代表,我關注的首先還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的工作。其次就是全國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平臺的建設,有了這個平臺就能夠凝聚更多頂尖的研究人員,來解決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些難點。還有就是人才的保護、利用。比較有幸的是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國家文物局聯(lián)合頒布了《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(yè)技能標準》。我要關注的是這個“標準”在全國的推廣落地,讓一線的文物修復師也有上升的空間,獲得歸屬感,這是我未來幾年關注的重點。

新華網:目前莫高窟的文物保護修復和利用處于什么水平?

汪萬福: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官員考察了莫高窟后說:像敦煌研究院這樣從大環(huán)境開始著手保護,進而到壁畫的精細化保護,這可能在全球也是很少見的。現(xiàn)在我們已經對接近300個洞窟進行了數(shù)字化采集。這些圖像通過處理以后,在世界的任何角落,只要有網絡,有電腦,你就可以去看,可以做一些研究。包括平時根本看不到的一些石窟、彩繪、壁畫等等,現(xiàn)在都可以實現(xiàn)全球共享。

標簽:

相關閱讀

精彩推薦

相關詞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