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不少職場人士開啟了“主業(yè)+副業(yè)”模式,尤其是在數字經濟帶動下,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副業(yè)崗位格外受青睞。然而,跟網絡副業(yè)相關的騙術也層出不窮,它們伺機而動,將目標鎖定大量求職者。
攜程梁建章直播賣貨、順豐快遞王衛(wèi)做外賣……“厲害的人都在搞副業(yè),你還沒有職場收入‘ B計劃’嗎?”近來,關于副業(yè)的討論持續(xù)升溫。從斜杠青年、副業(yè)剛需再到隔離經濟,副業(yè)成為不少職場人士的標配。前不久,國家發(fā)改委等多部門下發(fā)意見,強調要鼓勵“副業(yè)創(chuàng)新”,打造兼職就業(yè)、副業(yè)創(chuàng)業(yè)等多種形式蓬勃發(fā)展的格局。
有副業(yè)傍身,有助于規(guī)避職業(yè)風險,這原本是件好事。特別是隨著數字經濟的發(fā)展,“有網就能賺錢”成為現實。但與此同時,一些網絡副業(yè)打著讓人掙錢的幌子,背后卻深藏套路。很多人本想“網賺”,卻變成“網賠”。
“費用一繳完,立即被移出群聊”
“只需動動手指,日賺300元不是問題!”在眾多社交平臺、網站上,這樣的招聘廣告時常可見。看視頻、讀小說、走路都能掙錢,簡單、低成本、來錢快的副業(yè)總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。
疫情讓從事旅游業(yè)的蘭倩賦閑在家。無意間,她在某工作群看到招聘抖音點贊員的廣告:傭金每單0.5元至2元,月薪2500元+。蘭倩立即掃碼,加入了一個名叫“唞音工作64群”的企業(yè)微信群,有700多位成員。
管理員楠楠催促新入群的“寶寶”盡快跟她預約工作,并發(fā)出其他人的收益截圖。“真金白銀,看著很心動。”蘭倩隨即申請試做了一單,收到0.3元傭金。
“過了試用期,一天能賺200元。”楠楠向蘭倩介紹免費入職條件:轉發(fā)廣告至8個以上的群、發(fā)1條朋友圈和1條QQ空間說說。轉發(fā)的群夠多,還有機會獲得獎金。然而,據蘭倩介紹,轉發(fā)廣告只是第一步,想靠點贊賺錢,必須購買會員,價格從38元到1888元不等。
如今,類似點贊員這樣存在詐騙風險的副業(yè)不在少數。日租金超百元的微信租號、日進千元的博彩投資……它們通常以高薪、收益快等作為誘餌,成功騙取求職者信任后,再以各種名義收取會員費、培訓費等。“費用一繳完,立即被移出群聊。”蘭倩說。
“靠譜的副業(yè)一般都需要長期積累,凡是看起來像天上掉‘餡餅’的,很可能是個‘坑’。”知名網賺從業(yè)者“坐家一輝”告訴記者,現在有很多網賺騙術,有的是新瓶裝老酒。例如點贊員,就是把打字、打碼換了一個名字和形式。還有的騙術看起來很精明,它會故意留下邏輯漏洞,為的就是篩選目標客戶。如果不會辨別,很容易掉進陷阱。
一不留神刷手商家可能成共犯
由于受害者主動分享被騙經歷、媒體曝光等原因,部分求職者的防范意識逐漸增強。但仍有部分“帶坑”副業(yè)捕獲了求職者的心,從事此類副業(yè)的人可能既被騙錢、又面臨違法風險。
“截至7月20日,登記人數100人,總被騙金額470萬元,人均4.7萬元。”這組數據的提供者是來自遼寧的謝穎(化名)。今年初,謝穎組建了一個“網絡兼職受害者”微信群,群成員大多因刷單被騙,謝穎是其中之一。去年,騙子不斷以后期返錢、返錢系統(tǒng)癱瘓等為由,誘導謝穎通過支付寶向其轉賬,涉及金額近7萬元。
“通過支付寶掃碼、直接轉賬等方式,錢直接進入騙子的賬戶,沒有走淘寶流程,無法申請退款。”據“坐家一輝”介紹,虛擬單、定金單、遠程單等都是刷單騙局的重災區(qū),一旦涉及掃碼付款、鏈接付款等,就應提高警惕。
對于刷單,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將其列為違法行為。北京市圣奇律師事務所律師郝旭東提醒,盡管現有的相關法律約束的是組織者和經營者,但作為刷單的“刷手”也存在違法風險。
除了刷單,如今較為常見的征信修復、微信跑分等網賺途徑,都涉嫌觸犯法律紅線。參與其中的人既無法獲取所謂的高回報,又可能卷入傳銷、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。郝旭東建議,任何涉及經營、獲利的行為,都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,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護社會和個人的權益。
掙不到錢反積壓了不少商品
得益于社交、支付、物流等配套的完善,大量數字化兼職就業(yè)崗位被創(chuàng)造出來。記者了解到,2019年,僅微信平臺帶動的直接就業(yè)機會中,兼職就業(yè)達1519萬個。其中,社交電商作為微信帶動就業(yè)的主要領域,成為不少人的副業(yè)選擇。
朋友圈帶貨、代售、代購等都屬于社交電商的范疇,其基本邏輯是,利用個人社交資源和信用從事商品和服務銷售。目前,社交電商領域的企業(yè)巨頭有拼多多、京東、淘寶等。大平臺進駐,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個體參與社交電商的信心。
疫情期間,來自廣西的何雨潔加入了某社交電商團隊,做香氛推廣。何雨潔的“上家”告訴她,行業(yè)里做得好的人能月入幾萬元,做得一般的也能月入好幾千元。但幾個月過去,何雨潔不僅沒有成功發(fā)展到“下家”,手里還積壓了不少商品,銷售無門。“也許是自己缺乏經驗,或者選的平臺不對。”何雨潔說。
有專業(yè)人士認為,社交電商的贏家通常是入行較早的頭部團隊,他們一般擁有龐大的粉絲群。普通用戶想通過社交電商賺錢,需要對其商業(yè)運作模式有透徹的把握,還要提高社群運營能力,這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,否則很可能變成社交電商的消費用戶。
疫情過后,何雨潔回歸到本職工作,但她并沒有放棄做副業(yè)的想法。“未來打算從自己擅長的幼兒教育入手,但眼下先把主業(yè)做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