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版 | 網(wǎng)站導航
觀察家網(wǎng) 熱點 >

茍晶高考被頂替 曾經(jīng)的同學卻成博士、教授

子芫伴你成長 | 2020-06-29 15:59:41

這幾天,茍晶高考被頂替事件受到大家關(guān)注。

茍晶于1997年參加高考,高考落榜,真實的成績被班主任邱老師的女兒頂替。

那一年,她班級同學大部分都考入了理想的大學,現(xiàn)在出了8個博士5個教授。

而茍晶用了23年的時間逆襲,獲得了在大學對面居住的機會,原本,她可以擁有更好的人生。

一切的分界線,就在23年前的那次考試中,讀不讀書,真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。

01.不讀書,用23年的時間來打拼

1997年,茍晶第一次高考落榜后,選擇了復讀。

她怎么也想不明白,自己成績在班里一種排名前列,高考卻只考了500分,班里倒數(shù)第一。

第二年,她更加努力讀書,在模擬考試中,考出了全區(qū)第四名的好成績,可在高考時依然再次低分。

當時的她并不知道,自己的名字和成績,在第一年時就被頂替,不管她怎么努力,都沒有機會讀大學了。

茍晶23年逆襲,同學出8個博士5個教授:讀不讀書,是兩種不同人生

高考后,她上了一年半中專,發(fā)現(xiàn)學不到東西,自動退學。

因為沒有學歷,茍晶干過推銷,賣過洗發(fā)水、化妝品、電話卡,為了幾塊錢跟客戶磨破嘴皮。

后來,她找了一份賣軟件的工作,做銷售對學歷要求不高,但必須要有成績,她加班加點,用三個月的時間,完成公司前三年的銷售總額,個中艱辛只有自己知道。

婚后,一邊帶孩子,一邊找工作,很多工作都被學歷這個要求攔住,后來她自己在網(wǎng)上賣飾品,從拍照、上架、客服到發(fā)貨,她一個人做完。

茍晶用了23年的打拼,讓自己事業(yè)穩(wěn)定,但心中始終感到對文化的缺失,為了彌補這一點,她將房子買在大學對面。

而她原本,也可以有機會像同學一樣,努力學習,獲得更高的學歷,人生也許從此不同。

因為高考成績被頂替,人生就此被改變,不讀書的人生,需要付出更多。

02.大學,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彩卷

說到高考,想起康輝。

康輝在《平均分》書中,自曝差點與大學失之交臂。

當年,康輝報考“北京廣播學院”,他的專業(yè)成績在三個候選人中最好,文化課成績也過了那年的重點分數(shù)線。

看起來一切順利,但過了很長時間,都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書。

他父親去詢問,學校說沒有收到他的成績單,而找到負責這件事的部門時,對方推脫已經(jīng)報過去了。

幸好他父親很心細,去查了電報底稿,發(fā)現(xiàn)并沒有康輝的名字,對方這才承認是手下辦事失誤,再一次發(fā)了成績。

如果沒有父親的堅持,康輝的人生可能就會被改寫,也許就不能成為優(yōu)秀的央視主持人。

讀大學,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彩卷。

進入大學后,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,不僅開闊了眼界,也多了一份競爭力,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。

不僅是自己,對孩子的教育也會有很大的影響,孩子的起點就此不同。

03.讀大學的意義,不只是學歷,還有眼界

知乎上有人問:“為什么要讀一個好的大學?”

其中有個高贊這樣回答:“見識了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會被這些優(yōu)秀者的能量氣場籠罩,從而也想變成更優(yōu)秀的自己。”

讀大學的意義,比學歷更重要的,是眼界和格局。

紀錄片《人生七年》中,追蹤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。

這14個孩子中,大多數(shù)家境貧困,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。

其中,只有一個孩子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,他每天走3英里的路去上學。

在21歲那年,他考入牛津大學讀物理專業(yè),畢業(yè)后成為一名大學教授。

而其余孩子,很多讀到中學就放棄了,成年后跟父輩一樣,繼續(xù)掙扎在社會的底層。

在這個世界上,有人出生在羅馬,有人出生在農(nóng)村,要想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改變,讀書是有效的方法。

網(wǎng)上有一張照片很火,坐在一個飯桌上的同學,畢業(yè)于各重點大學,現(xiàn)在都成為了各行業(yè)的精英。

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于,看上去表面都差不多,其實讀過書的人,有更多的資源和選擇。

回到茍晶身上,如果她能夠讀大學,很有可能現(xiàn)在也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,而一次“偷換”,改變了她的人生,她只能選擇對學歷沒有要求的工作,個中艱辛和心酸只有自己知道。

馬上就要高考了,就如茍晶所說,希望今年高考的孩子都有一個純凈的天空,愿每個孩子都能考上心儀的大學。

  • 標簽:茍晶,同學,博士,教授

媒體焦點